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由组织部、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等部门牵头召开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会于12月11日下午在我校在学术会堂402报告厅如期举行。原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宓詠教授为大家作题为“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校园思考”的报告。我校副校长赵丽芬、总会计师蔡艳艳、副校级干部孙国辉、校长助理朱凌云出席报告会,各单位中层领导干部、党支部书记、信息化干事等近210名教职工一起认真聆听报告。报告会由赵丽芬副校长主持。
图1 报告会会场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 宓教授首先通过一个设问将大家带入关键问题的思考中。他从复旦大学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和经验出发,将报告内容分为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面向用户的一站式服务、智慧校园的思考与展望三个部分。从2001年到2017年,高校信息化经历了基础建设、应用推广和服务提升三阶段,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方式变革等深层次,影响学校整体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但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困惑依然存在:IT部门常常被称为“挨踢”部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信息化建设中“关注局部、胜过全局”,“关注管理部门、胜过服务对象”,“面向业务条线、事务处理,缺乏整合”,“用户期望过高”等问题。因此宓教授提出,智慧校园需要完成的“三个转型”:规范的“数据化”、精准的“服务化”、主动的“智慧化”。在此基础上,即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复旦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案例“面向用户的一站式服务”。
图2 宓詠教授作报告
围绕面向一站式服务,宓教授详细梳理了流程再造、数据化管理、平台化建设以及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做法和实践。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与目标,就是把行政及公共服务等项目集中在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张表单告知、一个流程审批、一次性结帐”的服务方式,优化并简化办事流程,推进服务标准化和“同质化”,将服务申请前移,以达到减少“办事来回奔波、不断排队、找部门”的目标。其建设的难点在于后台的协调处理能力,要将传统的体外循环变成高效的体内协同。而集成式服务的关键在于完成三个层面的整合,即基于界面整合的一站式服务,基于业务合作的跨部门协同服务和基于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数据是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宓教授结合校级层面DSS数据分析与展示服务、校园生活服务平台、复旦信息办微信服务号等精彩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旦大学在服务流程梳理与优化再造、平台化支撑服务、全校范围各领域数据共享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经验,提出在覆盖信息化所有应用主体的基础上,建立面向高校的创新型层次化数据服务体系,以形成数据良性循环机制和生态环境。
针对最后一部分“智慧思考与大数据展望”,宓教授通过非常生动的情景假设,展望了2020年复旦大学的智慧校园愿景。为实现此愿景,他深刻分析现存困难,缺乏整体观念,数据来源多,技术标准不一、数据孤岛林立等,而后提出解决方法,需加强数据治理和顶层设计规划,加强数据工作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向大数据应用模式拓展等,使信息化逐步成为学校发展数据基础和支撑工具。“不曾奢望卓越,无妨追求完美!”最后,宓教授用这句话深情总结自己在复旦信息办16年的工作。他热忱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理念和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图3 教职工认真聆听
报告会结束后,赵丽芬副校长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赵校长指出,非常感谢宓詠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复旦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法,报告信息量非常大,对我校下一步智慧校园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她强调,学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和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要转变理念,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于智慧校园的美好向往。
宓詠教授,曾赴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丁肇中先生实验室进修工作,获瑞士洛桑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务。现为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组专家等。曾获得复旦大学“校长奖”、上海市统战先进个人、上海市十大优秀CIO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