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网络信息中心“关于我校网速慢、网费贵等相关问题”的回复

发布时间:2011-04-15
点击数:

网络信息中心就2011413日校长热线关于我校网速慢、网费贵等相关问题的反映,答复如下:

1. 问:晚上的时候网速很慢,连查资料都非常吃力,最近还经常出现掉线的问题。

答:首先向同学们说明一下目前学校的网络基本建设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校园网目前的出口带宽建设已处在北京市各高校的前列,目前学校实际使用的公网带宽为(校本部光环500M+电信通100M,共约11000人使用;,沙河校区联通400M,约4500人使用),两校区共用的教育网带宽300M,这样的总带宽容量,在北京高校至少排在前3名(公网带宽总共900M,可能排在第一名)。例如北航学院路校区(20000多人,公网带宽400M+100M),沙河校区(3600人,公网带宽200M),两校区共用教育网带宽300M

但随着大家对网络使用的依赖度不断增加,加上学院南路校区上网人数的增多,目前晚上高峰期网速较慢的情况确实存在。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公网带宽(如计划年底招标时将电信通的100M也扩成300M,更新出口处的防火墙设备)。同时网络信息中心正在更新FTP服务系统,力争在校内提供更多的下载资源,以减少出口带宽压力。近期,由于学校上一级教育网时不时出现DNS无法解析的情况,造成有时候网页也打不开了(其实是DNS无法解析到IP地址)。我们已在中财公告上作了特别说明,也提出了临时的解决措施(据最新了解,教育网说DNS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也正在测试中)。

2. 问:我们学校的网是按照小时收费的,比起其他学校高很多。

答:这中间有一个误区。大家可能看到其他学校是包月的,但其实是有流量限制的,这涉及到校园网的计费办法。

我们对周边高校学生宿舍上网收费办法进行过调查,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按流量收费,又分为两种:

1)是国内包月,国际计流量。如清华的一种收费策略:国内包月为5+3,即电子邮件信箱5/月,国内固定费用3/月,国际流量按1/M收取。

2)二是不分国内国外,纯按流量。如北京交通大学每月最低30元,20G流量,超过20G后,再交30元,再给20G,如此类推。北京农学院,按1M大约0.7分收费(不分国际国内,具体数据可能会有变动)。

二是计时,不分流量。如北京大学的一种收费策略:30/80小时,50/160小时,90/不限,开户时学生就要选好,每月最低30元,超过部分1/小时。不分国际国内。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按流量收费(包括部分按流量收费),有三大问题:

1 造成的矛盾比较大,主要是大家对流量的计算方法不一,如病毒和广告,学生认为不应该计,但现在所有的计费系统都计(因为系统区分不出来);二是包的重发,即数据信息已经过计费系统,但学生没收到,需要重发,计费系统按二次收费,但学生认为他只收到一次,应按一次收费。

2)由于上网时不知道到底会产生多少流量(有些同学一晚上下载20G,可能30元就没了)。同学们不敢用网,造成学校投巨资建设的网络利用率不高。

3 另外,按流量收费,计费系统的投资较高,管理也比较复杂,每月打印流量账单的工作量巨大。

按交大和北大的方式收费,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有些同学反映他一个月用不到30元,但学校最低按30元收,认为不合理。特别是有时候放假(如半个月),计费系统反应不出来,销户和重新开户的工作量巨大。

综合各家收费办法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的是按纯计时方式,其主要优点有:

1.计量准确,学生心中非常清楚,上多少时间交多少费用,因此不会造成计量上的冲突。

2.我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底,计算机安全防护能力较弱,有时候产生巨大的流量,但对学生个人的损失相对较小。

3.提供学生自助服务系统,学生可以自行修改密码,查询自己的上网记录,不需要每月打印单子。

4.假日期间,没有最低费用,学生不上网,不收任何费用。

当然,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主要有:

1.部分同学需要长时间上网,会觉得费用过高。

2.由于不计流量,网络实际使用流量会增大(说明网络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1. 进一步扩大公网带宽(需要学校更多的财力支持)。

2. 降低费率。对确实由于学习、工作需要的同学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个需要学校各部门再协调。

感谢同学们对学校网络建设提出的良好建议。

网络信息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

2011414


服务中心:  学院南路校区 - 62289140、62289141  沙河校区 - 61776543、61776544、61776545、61776546

版权所有: 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中央财经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心